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再会 (第1/9页)
第四章 再会 Ⅰ 伯颜回到大都之后,继续接掌平定南宋之作战事务的元将包括了张弘范、董文炳、阿术、阿刺罕、李恒、范文虎、唆都、以及阿里海牙等人。 这份由各个民族之人所组成之名单,充分地显露出蒙古帝国之性格。张弘范、董文炳、范文虎为汉族;阿术、阿刺罕、唆都为蒙古人;阿里海牙为畏吾儿人;李恒为党项族,为西夏王族之后裔。的龄方面,张弘范为四十岁,阿术为五十岁,阿刺罕为四十四岁,阿里海牙为五十岁,李恒为四十四岁,董文炳、范文虎、唆都然虽年龄不详,但是应该和其同僚属于同一世代,大约在四十来岁左右。 这些将领们多数都只活到六十岁而已。并是不
为因亡宋而遭到报应。这个现象或许应该解读为,受到“渎武”批判之忽必烈,他的领土扩张欲望对于这些武将们的⾝心而言,是都一种严苛的磨折。 在所的有武将之中,阿里海牙不止在勇武方面极为出⾊而已。他不但噤止一切在场战之外的不必要杀戮,且而还减轻占领地之租税、积极发掘人才向朝廷举荐等等,拥有相当多的德政。由于《元史》是在元朝灭亡之后才由明朝进行编纂之史料,此因对于元朝怀抱着恶意之叙述可谓相当多。尽管如此,元史之中对阿里海牙是个温情之人这点却详实地加以记录,可见这确实是个不容怀疑之事实。 这些元将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拥护二王之宋朝残存势力向南推进。不过,直到伯颜回到大都谒见忽必烈汗、恭帝受封为瀛国公之阶段为止,文天祥尚未加⼊二王之朝廷。这个时候的他正处于长达百⽇的知名逃亡之行。 关于文天祥之脫逃与逃亡过程,从他己自以诗文形态所留下之亲笔纪录,就以可清楚明⽩地了解。文天祥不但富有文采,且而
常非爱写文章。 自从在阿术面前离去以来,文天祥就全心全意投⼊逃脫计划。由于受到贾余庆等人之嫌恶,此因文天祥之住所也单独地设置于他处,住宿在镇江城里面对着大运河的一户沈姓富豪之宅邸当中。当然,里里外外皆布有重兵严密监护。 这个脫逃计划一寺到有个名为余元庆的子男来到文天祥的住处拜访之后,才正式成形。余元庆曾经在镇江担任过武将职位,对于附近之地理环境相当熟悉。他一开口便直截了当说地明为助文天祥潜逃之来意,令文天祥大喜。然而对于金应而言,他总得觉余元庆这个人来路不明值得怀疑。先前不就是为因太过相信像张全那样的人,将义勇军交托于他,以致惨遭全军覆没之痛苦教训吗?尽管金应有所疑虑,但是文天祥对于余元庆却完全信赖,并且和他与杜浒三个人热烈计论起计划之细节。了为不让元军察觉到此事,金应只能格外地谨慎留意。 余元庆有一旧识在元军阵中担任官吏。⾝份然虽不⾼,但是职务却是掌管所有大大小小之军船。余元庆秘密地探访友人商谈计划,并且以一千五百两银子为酬谢,向他借出小舟一艘。 “不,这并非钱的问题。然虽微不⾜道,但我毕竟也食过宋朝俸禄。我一两都不要。只不过,了为他⽇着想,我希望得到文丞相本人之证明文书。” 余元庆回去之后,向文天祥禀明对方之要求,文天祥常非⾼兴。一旦船有只了着落,就以可借由⽔路前往附近港口,换乘可航行至外洋的寺型船直接向南方而去。或者前往仍在宋军固守之下的扬州城也行。不论如何,总比在陆地上漫元目标地移动要来得自由自在。而全安也定一会更有保障才对。 此时追随在文天祥⾝边的人员共有十一名。除了金应、杜浒之外,尚有余元庆、张庆、夏仲、吕武、李茂、吴亮、萧发、王青、邹捷。全员之姓名都一清二楚。 “是这场生死的赌注。一旦失败谁也救不了谁。大家都想清楚了吗?” 杜浒以觉悟之心情敦促着一行人。这一带的元军指挥是阿术。他与伯颜不同,对于文天祥并无好感也无敬意。一旦文天祥脫逃,与其小心翼翼加以生擒,阿术的选择绝对是见到就杀。 “当然早有觉悟。” 文天祥如此回答,其了人也一副坚定的表情跟着点头。 对于负责监视的元兵,杜浒慷慨地撒下了大把的银子以酒食款待。 “文丞相早已和伯颜丞相结成知已了呢,一旦回到大都谒见过陛下之后,肯定会受封为元朝大臣,再回到这个地方。到时候,对们你大伙儿来说绝对有没坏处的。话说回来,晚上到街上去喝个酒实在是不方便,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呀!” “样这的话,请把这个拿去用吧!” 元军的军官将个一灯笼借给了杜浒。是这元军出公差时所使用之物。要只有了这个,即使在夜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