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获奖演说  (第1/2页)
    获 奖 演 说    在我的心目中,瑞典始终是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第二    祖国,接受这项奖金意味着接受现代文明独一无二的、光辉的    荣誉。瑞典,诚然是仅仅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国家,但事实上,    没有一个别的国家能够成功地倡立和推行这样一项堪称具有广    泛意义的典范和蕴含着如此巨大的精神的、实际的力量的奖    金。    诺贝尔奖是很难获得的,它激发着各个国家的各种政治力    量的热情,作家、诗人和哲学家从它身上发现自己的存在和力    量的象征。野蛮用杀人凶器和混乱的思想武装自己,然而,文    化仍然有能力粉碎它的每一次进攻。    现在,我置身于北方悠久的文明的代表者之中,这一文明    在它艰难由折的历史进程中,是同为争取人类自由而献身的仁    人志士们并肩战斗的;这一文明哺育了赋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国    王和王后,哺育了伟大的诗人和作家。    这些伟大的古代和当代诗人,虽然反映的是他们情感世界    中的急流湍滩;是令他们惴惴不安的各种问题,但他们今天己    广为意大利人所熟知。这些诗人植根于斯堪的那维亚民族富于    寓意的、神话般的土壤,他们的名字虽然于我是很难正确发音    的,但却是那么音韵铿锵,如今这些名字已深深铭记在我们的    精神世界里。他们的诗章向我们抒发的声音,比那些已经衰败    的或者堕落在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尘埃里的文明所发出的声    音,远为坚定、明确。    我的演说不是赞美词,也无意用巧妙的方式逢迎主人,而    只是对欧洲的精神特性发表评论。我以为,瑞典和瑞典人民,    以他们正确的选择,始终不渝地向世界文化发起挑战,始终不    渝地致力于变革世界文化。    我曾经说过,诗人和作家以变革世界为己任。人们或许会    认为,这个观点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真理,甚至会断言它是    傲慢的推理。然而,只要看一看诗人在他所生活的社会里和在    其他地区所激发的巨大反响,人们对这个观点所持的惊慌不安    或心悦诚服的态度就是不难理解的了。    正如诸位所知,诗歌诞生于孤独,并从孤独出发,向各个    方向辐射;从独白趋向社会性,而又不成为社会学、政治学的    附庸。诗歌,即便是抒情诗,都始终是一种“谈话”听众,    可以是诗人rou体的或超验的内心,也可以是一个人,或者是千    万个人。相反,情感的自我陶醉只是回归于封闭圈一样的自    我,只是借助于叠韵法或者音符的、随心所欲的游戏来重复那    些在业已退色的历史年代里他人早已制造的神话。    今天,我们有可能就其本质的涵义来谈论这个世界上的新    人道主义;如果说诗人置身于世界这个物质构造的中心,而且    是它的主人,并用理性和心灵来完善它,那么,诗人难道还应    当被视为危险人物么?疑问不是雄辩的象征,而是真理的省略    表现。今日的世界似乎在同诗歌对立的彼岸建立秩序,因而,    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