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卷第七十一章 (第3/3页)
些都是闲话了。 由于种种原因,地方修路的成本很高…免除徭役后,地方更缺少 有 临时雇佣劳力,而修路需要大批劳力,雇佣成本很高 试,张涵便在放弃了这种方式。转而核定好道路造价和标准,再召集商人竞标,將路承包给商人修,由专业人员负责监督验收。 这样一来,成本是降低了,地方官却多了许多做手脚的机会。贪污受贿容易出事,一旦被抓,也是不得了的。后来,一个聪明官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辟员把工程交给商人来承包,商人再將修路所需的砂子’灰之类建材,交给官吏指定的人承包。一般来说,经营建材的净利润约合工程总造价的百分之五~六。接下来,官吏只要按照规章行事,毋须冒任何风险,百分之三以上的修路款便轻易到手了。 在这种情况下,官吏通常不肯再做手脚,也不会容忍商人偷工减 料。只要道路不出问题,即便被抓到了,也很难确定罪责。曾经有一场辟司打到张涵面前,张涵苦笑了良久,只好算了…当事人终究没有受到惩处。 类似的潜在规则,历来多有,为人民服务的官吏总是少数,堵是堵不住的,有规则总比没规则强。 如今,张涵对官吏的要求,是能吏,而非廉吏。 张音当然不是利用类似的潜规则,麻雀里要也是如此,那还了得。张音并不依靠着薪俸过活,张涵属下的高级官吏多是如此。就连管宁也有着自己的农庄,不是单纯依赖俸禄。 大汉国有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商业非常发达,并不鄙薄言利。即使是公卿王侯也都会追求财富,精心经营自己的农庄,与商人讨价还 价,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理所应然。 况且, 县张氏是以经商起家,张何眼下还有着庞大的商队,及远洋船队。战乱所及,丝绸之路已经中断了,张何垄断了大部分对外贸 易。其中的利润,每年都高达几十万万钱…也许更多。这才是真正的富可敌国!张涵缺少钱,自是极为心动。可是,要少了,张涵觉得没意思;要多了,张何两眼一翻,想要多少,全给你行不?张涵也是一点办法没有。 当初张涵在青州时,就曾经营过鲍鱼肆。眼下,手里还有着庞大的纺织作坊。上行下效,张涵手下的重臣家里,十有八九也都经营着各自的生意,张音也有着自家的生意。张涵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也许,在古今中外,政治和经济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同样为布什家族的公司做了很多贡献。 张音揣摩了半晌,忽然笑了起。打一巴掌,再给颗甜枣,这么粗浅的手段,他用过不知多少回了。可张涵就用在他身上,偏偏还就奏效 了! 张音思恃了好一会儿,也只能感叹: “真是一物降一物啊!” … 张音离开了,书房里只剩下张涵自己。斑驳的光点洒在紫檀书桌 上,明亮而温暖。张涵漫不经心地,用手指描绘着光影,若有所思。 也许是有些自大了,张涵确实没有把西北的叛乱放在心上。现如 今,张涵手握有八十万大军。只要他愿意,随时还可以组织起八十万 来,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战士。钱粮也不是问题,在他破产之前,至少可以征战一年,甚至更久,足以扫平绝大部分诸侯。不用这个危险的办法,雷鸣箭和雷火弹等火葯武器也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败了,失去了速度的骑兵,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西北叛乱的时机不好,打乱了张涵的计划。张涵正在等待袁孙分出胜败,孙策若是失败,便只有投靠张涵…但有选择,孙策也不会投靠杀父仇人。万一孙策胜利了,张涵也会引军南下。袁绍新败,两军无论如何也联合不到一起。一对一,张涵不会失败。只要解决了江东,其余诸侯兵既不如,又无地利,张涵就只有四川这一角可虑了。 所有的事物皆有利有弊,张涵也无可奈何。张涵的兵制没有私军,对张涵是优点。可在这个时代,士兵渐成私军,被当成是將领的财产世代相传。在某种程度上,张涵是將众人的财产集中到了他自己手里,將领的不轨图谋难以实施,自是不得人心。不到万不得已,有雄心壮志的英才,皆不愿意投靠张涵,臧霸如是,段煨如是,孙策也如是。 西北一乱,除非两面作战,张涵就只能暂且先顾西北了。张涵不喜欢两面作战。那样的话,一旦失败,容易形成连锁反应。每次对付一个敌人,张涵行有余力。也就是说,失败了也有弥补的机会,胜败不会影响很大。在以往的战争中,张涵基本贯彻了这一思想。今天,他也不准备加以改变。 张涵决心在短期内平定西北叛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