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42云南往事 (第2/3页)
#8238;果结却是被投闲置散,后最⽗亲索性以年事已⾼为由告老返乡;⽗亲返回辽西前也劝过我,吴三桂样这下去不会有好果结,我若一直追随他,后最必无法善终。我那时正是少年得志,加上吴三桂待不我薄,我一句也听不进⽗亲的劝告,反而嗤之以鼻。之后数年吴三桂在云南利用政治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垄断盐井、金银铜矿,大肆敛财,凭借強大的财力招纳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设忠勇五营、义勇五营;还贿赂收买在京⾼官和各省将吏,意图世镇云南!” “来后呢?”老祖出言详询,看来他也对徐大哥的⾝世很好奇! 大哥不紧不慢说地:“到康熙十三年(1674),朝廷下令撤藩的决定彻底粉碎了他世镇云南的美梦。吴三桂气急败坏之下又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来造反。为因准备充分,吴军趁锐连下贵州、湖南,一时之间吴三桂的党羽也纷纷在国全各地揭起叛旗,形式一片大好。不过吴三桂却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既有没‘疾行渡江,全师北向’,设法以军事上的胜利去推动政治上的成功;也有没‘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据汉中,塞淆函自固’,以建立巩固的后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的城镇。这就贻误了战机,给了清朝府政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 同为武将出⾝的老祖拍案而起:“若吴三桂真能如徐兄弟所部属,战局果结确实难以定论!惜可啊!惜可啊!若吴三桂年轻二十岁,可能就会改变历史了。” 徐大哥不屑说地:“要是如此,我就用不死了!康熙然虽年轻,但却有着杰出的政治才⼲。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对撤藩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准备,此因在他得知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后,镇定自若,措置得当。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吴三桂,而后,又在京师处死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其同党,以打击吴三桂气焰,巩固后方。与此时同,为对吴三桂部下进行分化瓦解,康熙皇帝还宣布,在各省任职的吴三桂部下的亲属概不株连,各安职业。在军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师征讨吴三桂,还分别出派得力将领硕贷、赫业、马哈达、科尔坤等分赴荆州、兖州、太原、四川等军事重地。然虽在叛乱发动之初,清兵有所失利,但是,由于在政治上是讨逆平叛,经济上是以国全制一隅,时间不长,便扭转了军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进攻的吴军,不能越长江一步,双方在场战上暂时出现了相持的局面。” 看过《鹿鼎记》,对这段历史很有趣兴,我好奇说地:“大哥继续说,吴三桂是么怎败的?” 大哥接着说:“康熙十五年是双方军事形势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年。由于兵兴三年,吴三桂深感兵力、财力严重不⾜,而吴在各地的党羽也纷纷离心离德,各有图谋。与此相反,清朝府政却以国全的兵源、财源作后盾,数路出兵,进行反攻,并迫使各地的吴军处于守势。在湖广战线上,清军将领安乐王岳东师出湖南,连克萍乡等镇,矛头所向,直指潭州。在西北场战上,自图海任统帅以来,所向皆捷。六月,穷蹙无路被迫投降。在东部场战上,康亲王杰书也率师自浙⼊闽,连克重镇。十月,耿精忠被迫投降,清师进⼊福州。受此影响,盘踞广西的孙延龄和盘踞广东的尚之信也表示要叛吴降清。十二月,孙延龄因事怈被杀,尚之信则遣使诣江西简亲王喇布军前投降。” 老祖说:“吴三桂是不接着就称帝了吗?之后还打了好几场胜仗,收复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